黑街是大学的“标配”吗?


这学期来到学校,发现学校旁边的黑(色料理)街空空荡荡,大门紧闭,一扫曾经一派热闹的景象。

可能新来的17届不知道这条黑街有多少美食,多少人气,也不知道每天早晨在一堆发臭的快餐盒旁刷牙的滋味,不过黑街确实有他的突出贡献。

黑街的优点有

  1. 丰富菜品的同时满足不同人不同口味需要。
  2. 与食堂实现分流购餐,提高学生们的幸福感

应该还有我没提到的优点,但这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两点,重要程度依顺序排列。首先说说第一点,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能提供比食堂更多样化的餐食。学校的食堂有两层,但这不妨碍我们讨论一座食堂所能提的餐食价格的高低。食堂最平价的两个地方,一个是快餐窗口,另一个是面条窗口,可能描述得不太严谨,但我们都知道排队最长的那条队是属于快餐窗口的。米饭+青菜,不超过3块钱,或者大鱼大肉打四五个菜18块钱,你可能也觉得我举的例子有点夸张,像这种极端的例子很少有,所以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大多数人买饭都在6~13块钱之间,大概是两菜,到两肉一半肉半菜之间。两层食堂的快餐窗口的菜都在20+种,两层食堂之间有个别菜品不同。每个月的菜色变化不大,时令菜较少。如果一天两顿正餐都在吃该窗口,一次两个菜,二十多天就能吃遍一二楼快餐窗口的所有菜色。如果有黑街,二十几个小商家,一个商家有七八种菜品,也是按照一天两个菜,大概需要一个多月才能吃过一遍。虽然这种计算方法比较粗暴,没有考虑众多实际情况,但不失可以作为一个理想化的对比参考。在这个理想化的数据下,黑街和食堂的共存是必要的,人们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餐食,更多的饮食商家代表更多的饮食选择权。

不少人因黑街遥遥无期的解封时间而感到大学生活多了些黯淡失色。他们会集体恳求任课老师提前5分钟放他们下课,好避开就餐高峰。他们下课后行色匆匆,对食堂望不到头的队伍心生牢骚。可能有的人转身离开,因为半小时后他还有学生会议要开,但排队可能就要花15分钟。我不是只针对那些学生干部或者大忙人,而是很可能电子信息的食堂无法容纳在校的几千名学生同时就餐。希望这是我个人的错觉,因为这个估计并没有包含那些到学校外店铺吃饭、带外卖回宿舍的人。如果有黑街,食堂的盈利可能会下降一大部分,但起码不会那么拥挤,吃饭的时候不会因为有陌生人坐得过近而过于拘谨。如果学校想永久取缔黑街,让食堂拥有更高盈利,如何使食堂抓住学生的口味,成为学生们喜爱的就餐场所,这是非常迫切需要思考的。

我所列出来的优点,都是相对学校食堂而言的,洪南路、瓦洪公路、洪中路的店铺不在对比范围,虽然这三个地方(黑街、食堂、店铺)的消费水平相差不大,但是不要忘了,我们讨论的是黑街是否是一个大学的必要“附件”,学校外的店铺并不属于学校能控制的地方。这些地方会随着学校周边地区的发展,从最初的能够频繁光临的性价比就餐场所慢慢变成不时光顾的改善伙食或增添大学生活乐趣的地方。

像许多人一样,我也曾跨过那道污水挤进人群中觅食,也曾调侃黑街之所以被叫做黑街,买过吃过黑街的东西,确实黑街的小商贩很方便我们的生活(比如在早餐上),但黑街不是我的必需品,所以对于那些基本不吃食堂,对黑街依赖有加的同学,我的看法可能和你们不一样了。

之于黑街的缺点,开头我已经说了一点:总是能在早晨碰见隔夜的白色垃圾。散发着恶臭,甚至滋生蚊虫,那些人好像已经对这种现象和气味麻木了,对此视而不见。我想这种情况比饿着肚子排队吃饭降低幸福感来得更甚,而且这种气味几乎无法永远消除,只要黑街存在一天,这些气味就存在一天。

黑街的第二个缺点是拉低了学校整体环境。不用进黑街,站在在黑街门口的下水沟井盖旁(旁边还有两个大垃圾桶散发着恶臭),你就已经无法忍受那些黑色污水了。在此我不宣扬任何政治正确,但细心的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黑街与肮脏分不开。没有商人不逐利,逐利的商人只懂得把利益最大化。至少在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各种法律法规的限制,它们只会顾及自己的利益,黑街的环境就是商人们不顾一切后果逐利的现象。如果黑街要开,我希望黑街是规范化的,干净的整洁的。人人都这么希望,却很难实现。
黑街是大学的“标配”的前提是学校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而迫于实际情况产生的。但是黑街又确实是学校的“标配”。在学校基础设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黑街是作为提高学生们大学生活品质而存在的(这时应该就不叫黑街了)。什么时候黑街不是学校的“标配”?学生只在学校内就能满足绝大部分生活需求,学校能够供给不同层次的设施和场地(目前没有可能)

希望同学们能够正视黑街的好与坏,把大学当作一种锻炼(多吃点苦),平淡对待黑街的存与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