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总结


今天实习第一天,穿着西装领带在路上走,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异样的眼光,随着人潮赶地铁,搭公司班车,可以说是一气呵成。即使有十分钟等班车的空余时间也不去买个早餐,觉得车上散发着那种味道不合适。饿了一个早上,喝几口出门前装的冷矿泉水垫垫肚子,跑了三趟厕所。

有时候向别人解释现在在干嘛有些麻烦。实习,实习期前半部分没钱拿。实习什么内容,培训。分阶段理论+实践。因为实习生和应届生在一起培训,更多的是和飞机打交道,除了西装革履,和大学没有太大差别,也就体会不到职场的残酷。上班第一天HRM带我们分析前两年新员工的离职率时讲到职场的的本质是资源竞争,职场的残酷在于多方的压力和不公平竞争,这五天下来,只是见到不同教员的性格以及他们给我们浇的冷水。下班后,有同仁和我讲起这些“冷水”,说之前那位讲得积极向上的培训老师是在骗我们。我不解,反问道:“你不觉得那位老师对这个岗位很有热情吗?”此时另一位同仁赶上我们,话题也因他而变成方言和牛肉丸,这盆“冷水”也幸好没发展成为对培训员的评价和对比。

“同仁”这个词第一次见,是在工作邮件中,相比“同事”,我觉得“同仁”亲切许多,又不觉得很随便。此后,在公司邮件中,公文和报道中时常能看到这个词出现。除了台湾地区的人会用到这个词,这个词在我的生活中极少出现,我能想到的只有: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有点特别。进入新环境后,好奇心会作祟,变得十分具有探索精神,每天自觉地刷新公司邮箱,生产日报,计划周报,集团协作平台上的各种公文通知管理条例,前几天下班回到住处都在看。尽早弄清楚各种条条框框,学习企业文化,才能快速融入新环境。但是到了周末,却完全没了主。

几个老人搬着凳子在屋旁的草地从早上坐到近中午。如果不是窗帘不遮光,我兴许能睡到十点,也就看不到过于惬意舒适的生活场景。因为周围越是慢节奏,我的危机感越重。在这一切顺风顺水的情况下,即使真的没有暗藏杀机,也不难嗅到一丝腥味,不同人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他们一直等我煲汤,其实我什么汤都不会煲。我想煮个汤,吃米饭的时候没有汤着实难下咽,他们以为我要做的汤,是枸杞北芪桂皮这种煲很久很久的补汤,其实鸡蛋汤也就够了。说不定他们以为鸡蛋汤是蛋花汤?还是不要乱想。在学校食堂从来没有苦瓜炒蛋,想自己做一个苦瓜炒蛋,可是室友中有一个人不喜欢苦瓜的苦,这样一来昨天中午买的苦瓜要放到几时就没了着落。蛮想自己做一顿饭的,起码有个汤啊(天哪),但是这两天做的饭,一直是他们在做。想吃、能做、大家都接受的菜要不就是没肉,要不就是缺萝卜干,缺沙茶酱,缺豆瓣酱,缺豆豉。上个星期过来签合同的时候他们两人买了好多菜,结果没买油,第一顿饭只好干吃米饭。刚来第二天,许多事情还在磨合,这样的无奈是难免的。虽然不是没办法解决,沃尔玛和菜市场都只要走五分钟就能到,但大家都想以最省钱的方法度过这段实习期(他们是试用期),所以许多事情都是将就将就再将就。

还有另外一个危机感,这个危机感在读大学开始记账以后开始焦虑,现在更甚:没有“专款专用”和“专款”用了之后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如果只谈温饱,以前(在学校)1000就能解决吃洗穿生活用品,一个月还能吃两三次好的(30~80)或者去一次市区(不过夜,就和同学随便逛逛吃个饭看个电影,200内),家里给多的话这些钱基本就是用来满足娱乐、爱好、吃穿更讲究、攒钱等小心思上。现在加上房租,每个月的开销一下子翻番,稍微懂事的人应该都会变得更精打细算起来,对于没有收入的人来讲更加如此,每天都在为省钱又不至于压抑自己的正常需求作斗争。而且租房后,人对归属感会更强烈,更想买房。回到最前,如果一切的钱除了生活必须外都用在提升自己上,那值不值?值多少?很难衡量。在学校住的时候,我认为的值,是保证不逃课不挂科的基础上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值,是觉得交了学费没有得到应有的教学水平和图书资源。去年我列了个书单,十二本书,在图书馆只找到两本,申请采购还要等下个学期,十分无奈,只好自己买,我觉得这样不值。那些读大学却没利用好大学里资源(不限我讲得这两个)的人过得更不值。现在的不值,就是呆在这屋子里,培训手册不看,书不读,字不练,休息发呆对着电脑手机的时间太多了。对了,这房子严谨地讲,还并没有收拾好,现在是看不惯哪个收拾哪个,另外两个人都是“随遇而安”的状态,如果我不做,他们估计也不会做。他们要回来了,不会做菜的我看看今晚会不会让他们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