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的理想与现实


这一周帮忙17级的拍了微视频。本来这个任务是在去年的时候就要完成的(这个微视频确实是项任务),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拖到了现在。本来剧本是由我们写,也由我们来拍,不过现在是17级照着我们写好的剧本来演。且放下这项任务本身性质不讲,写剧本的人、演员、拍摄人员、组织人员,全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有着同一目的的一个团体。
当团总支副书记问到我,为什么当初设想得那么好,可到了大一的手上,就变为了呢?
我想原因有几个

  1. 每个读剧本的人都有不同的感觉
  2. 所有人都为独立的个体,不是一个团体
  3. 政治性任务造成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读剧本的人都有不同的感觉

一部电影需要导演,编剧,等等这些关键人物,他们读懂剧本,而且能让演员按照他们心目中的剧本去演,但究其根源,剧本本身要写得好。就一个几百上千字的剧本拍成几分钟的短视频来说,这比把长篇小说浓缩成电影的一两百分钟要难多了。没有丰富的剧情铺垫,也没有细节刻画。没有细节刻画就会造成拍摄的时候无端端出现一些剧本外的细节,这是该有的,还是不该有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见。所以读剧本的时候很多本来应该有但剧本上没有的东西,都被每个人的想象力填充了。而不同人填充的东西又不尽相同。有时候,即使有丰富的细节刻画,剧情铺垫,每个人都会读出不同的感觉,不过这全是剧本写的太烂的原因。可能是他们读不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扭曲了情感?或者不同人读出来不同的感觉,是因为剧本涉及了方方面面,就像《红楼梦》,第一次读是读剧情,第二次读是读人物性格和情感,第三次读是读封建社会的制度崩塌等等等?别忘了一本好的剧本本身就是一部优秀的小说。拍摄团队中一定要有能完全读懂剧本的人,并且力求做到作品能最大限度还原剧本。即使什么都有,手里却握着一本烂剧本,那还是烂。烂剧本加上没有完全懂剧本的人,就会造成在拍摄过程中每个人对剧本都有不同的感觉,进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见,从而无法达到统一。对导演兼摄影师来说,这样的拍摄现场压力是十分大的。

所有的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一个团体

就这次微视频的拍摄来说,根本目的既不是资本市场的逐利行为,又不是学生的兴趣、热血引发。一群人,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聚集在一起,为了拍摄而拍摄。那几百块奖金?好像每个人都不当回事,或许是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我喜欢飙演技,喜欢摄影,不会,没关系我愿意学”,好像也没有太多人(也许只是这个学校不多)。真的就是为了拍摄而拍摄。拍摄前演员才匆匆背剧本,摄影师对镜头要求茫然无措,少有人为了这次拍摄认真做准备。可能大家都想问:
“我们为什么要拍这种东西?”
“这是一项政治任务”
“这是谁写的剧本?”
“我认识写剧本的人,他没来,他说他自己也看不下去这剧本”

大家颓丧……

政治性任务造成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要拍这种东西?我也在想:

前期有足够的写出剧本的时间吗?
有的,一个月。(拍一个5分钟内的微视频,一个月应该不算紧张)

写剧本的人写作水平怎样?
层次不齐,具体水平谁也不知道。每个班都有一个主题,每个班都有人写

为什么,要放到中德文化周上?
起初这是单独的活动,因为推到这个学期,就和中德文化周一起办了。

摄影师水平怎样?
一个应该讲会操作DV,一个喜欢摄影,还有另一个是我

后期谁来做?
不会后期的人,有一个我帮忙做了粗剪

这种因为非个人兴趣爱好,或同一纯粹的利益目而走到一起的团队,不一定会出好作品,并且也不一定会有非常积极的态度。可能某些大学的校园宣传片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团队本身就有 想搞点事情 的想法,而顺理地拉上学校做赞助?或者换个说法:兔叫你们拍一个微视频,宣传宣传我兔,除了一二三等奖奖金外什么都没有(道具开销从专项资金里扣(剩下的钱作为奖金),还不能买不实用的东西)。三三两两个人的热情,抵挡得住十几个人的懈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