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更多的是思考


我知道,以我这么一个没有知识储备,没有接受过良好的训练,只花两个月时间就想读懂这样一部经典,是天方夜谭。起初我看的是商务印书馆1968郭斌和 / 张竹明译版。看到一半觉得看不下去,换成法国 阿兰·巴迪欧著,曹丹红 / 蝴蝶 译版的《柏拉图的理想国》从头看起。这本书和原著的不同之处就是把书中古希腊的背景、事例、人物都换成现代的。这样一来,我便可不费大周章边看书边了解古希腊的历史、名人、名著。虽然其中涉及的古希腊诗人、近代哲学的观点我还是不懂。

私以为这种对话形式的书籍,有问则必有答,有答则必有惑,有惑则必有旁征博引,有引则会引起针对引例对错的分析,再由分析解惑回到原先的问题上(而往往在解惑的时候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就像代码里无穷的嵌套一样)。书中的框架便是以什么是正义为核心,提及社会、国家、金钱、物品、技术、人,每个方面都求得其本质,再从其本质引申到另一种东西上。不仅是作者,就算是读者也需要拥有清晰的逻辑思路,以防掉入问题的深渊而回不到最初的核心问题。

我阅读时是这样的,比如这里有一句话:《柏拉图的理想国》[P84]

“每种技术本身会为我们提供一种服务,这种服务是特殊的,有别于另一种技术向我们提供的服务。

单独地看这句话的时候,他是三个问题:为什么技术是一种服务?为什么技术是特殊的?(或为什么服务是特殊的?)为什么不同技术之间有别?(也即不同服务间有别)

这种不叫死扣字眼,钻牛角尖,这是读这类书的一种技巧。刻意地问问题,然后从上下文中找出答案。因为这本书总是在做解答的时候出现新的问题,所以知道哪些话对应的是那个问题的回答,哪些是提出的新问题,这样才不至于把自己混淆。

这是我有选择地摘抄的一部分:[P380]

不要明知故问,姑娘。你很清楚,在很多时候,有些人虽然擅长学习,记忆力良好,反应灵敏又富洞察力,在这方面具备一切该有的品质,却缺乏理性思维所具有的那种旺盛精力,而一个人只有靠这种精力,才能在纪律所需要的平静和忍耐种生活下去。他们的活力使他们不得不受制于生存的种种曲折风波,而一切忍耐力最终都将弃他们而去。与他们相对的是那些性格隐忍、稳定的人,这些人最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打起仗来总是坚守阵地、毫不畏惧。但是,你会看到他们缺乏反应力,在智力要求面前笨拙不堪。一旦要他们稍稍开动脑筋,他们就会呵欠连天、鼾声阵阵,导致别人以为他们都是十足的傻瓜。但是我们已经指出,标准的的确确在于巩固拥有上述平衡的主体。我们想尊崇和提拔的,正时我们政治共同体中每个个体身上的这种平衡。问题在于这种平衡很难测算。我们当然应该将我们的候选人送去接受刚才谈到的考验,比如说艰苦的工作,迫近的灾难,诱惑满满的享乐。但我们也不得不让他们经受只是的拷问,这样才能知道他们究竟是有能力承担至高的知识,还是对思想充满了恐惧,就像那些害怕体力支出的人,才跑完一圈就已宣布放弃。如果出现后一种情况,说明教育还得继续。我们不会给教育制定任何时间界限,这样才能一视同仁地位所有个体提供机会。

至今我也没想明白为什么当时会摘抄下这一段,或者是对为什么要给每个人平等的教育?柏拉图的文中说到教育的意义是为了帮助人成为一个正义的人,而它构建的城邦由这样正义的人统治。它也说了教育应当是一种引导而不是强迫,但是因为之前人们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瞄准适当的目标,所以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强迫人们学习 [P415]。那么我在想,是不是九年强制性义务教育只是为了让我们“瞄准适当的目标”,引导激发我们对学习的兴趣?那么由此,我又有问题:这个“目标”在柏拉图中是为了构建正义的人和社会,在当下是什么?我无法回答。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让我不停地思考,尽量客观理性地剖析问题,深入其根源。读书嘛,如果只读感性的文学小说,那理性思考的能力就得不到锻太大炼。第二个收获就是明白了读书分享会的意义。读这本辩证性这么强的书时,尽管自己不怎么会被绕进去,却有时候很疑惑为什么文中的人物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作出这样的反问来。从它的角度琢磨原因,却变得一头雾水。可能是我不懂辩证性思维,也可能是立场和角度站的不准确。所以需要不同的人参与进来。